你现在的位置:就业政策与服务频道>专题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稿件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发布日期:2016-07-19 字体大小:【】【】【

??? 热点透析

?

???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人社部门就业工作的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核心是开发岗位和人岗匹配。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给高校毕业生就业造成哪些影响,又会带来哪些机遇?促进大学生就业应从哪些方面努力?记者日前采访了相关专家。

?

?

?

?

??

供需两侧同时发力 畅通大学生就业之路——访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赖德胜

?

??? 就业局势总体稳定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

  记者:现在正是大学生毕业季,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如何?

  赖德胜: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局势总体稳定,总量压力不减、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

  2016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765万。有的人认为,大学毕业生数量过于庞大,增长过快。对此,我有不一样的看法。我国总人口是13亿,但是劳动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28年,这反映出当前我国劳动人口的平均文化素质并不是很高。765万的大学毕业生加入到劳动大军里面,能够提升全国劳动人口的平均文化素养。另外,中国未来发展需要不断提升自我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和增量,那么,大学生毕业数量的快速增长是很有必要的。事实证明,很多国家在迈向中高等收入国家的发展过程中,都经历过高等教育大规模扩张的时期。

  虽然大学生就业总量压力不减,但是初次就业率一直比较平稳。目前,大学生初次就业率大概是80%。有的毕业生是在毕业几个月之后才开始找工作,所以如果在3个月或者半年之后再来统计就业率,就业率就会大幅度提高。

  另外,大学生就业存在结构上的不平衡。一是重点大学与非重点大学之间就业率差异大,一些重点大学的就业率高达95%以上,而一些非重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可能不到70%。二是不同专业之间就业率差异也较大。

  记者:请您分析一下,造成目前就业现状的原因有哪些?

  赖德胜: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维度影响就业:

  第一,供给维度。从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变化来看。自从我国实行高等教育扩张政策之后,大学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就业压力总量不减。从大学毕业生的质量差异来看。教育资源配置上的差异,导致不同学校之间学生质量的差异,也就导致不同学校之间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偏差较大。

  第二,需求维度。我国的产业以制造业为主,低端制造业发展充足,而这些产业对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要求不高。但高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文化产业等发展不足,导致对大学生等这些高层次劳动者的需求不足。不同地区之间,东部与西部对劳动力的需求差异也比较明显。

  第三,劳动力市场维度。如果劳动力市场是充分竞争的、自由的,很多毕业生就能更加理性地选择就业的城市。但事实上,大城市集中了较多的资源和就业机会,导致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使得毕业生就业存在结构上的偏差。他们宁可在大城市里暂时找不到工作,也不愿到一些中小城市寻找工作。

  经济结构转型下大学生就业机遇挑战并存

  记者: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期,这给我们大学毕业生带来了哪些机遇?又有哪些压力和挑战?

  赖德胜:当前我国经济转型主要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主要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其中,淘汰落后产能涉及到钢铁、水泥、煤炭等十多个产业。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会造成一定影响。比如钢铁业,以前是吸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行业,现在产业结构调整使得企业内部富余人员尚且需要分流安置,吸收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能力就不如以前,给就业带来了压力。

  然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创新驱动。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转型,需要更多的人力资本,尤其是高层次的人力资本,这又为劳动力市场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成为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领域。比如,我们现在搞文化创意产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这都有利于大学生实现就业。另外,自2015年我们提出“中国制造2025”以来,制造业走产业升级的道路,需要新时代的一批“大国工匠”,这都有利于职业院校的学生和一些大学生的就业。

  促进大学生就业供需两侧需同时发力

  记者:您认为当前我们应该如何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呢?

  赖德胜:促进就业主要从两个方面努力,一个是供给侧改革———人才培养改革,另一个是需求侧改革———劳动力市场改革。具体有以下几点:

  第一,转变人力资本供给观念。我们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积累,因此,促进大学生就业关注点不应该在总量上,而应该在结构上。随着我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创新人才需求量会持续增加。尽管目前存在大学生毕业季找工作时间略长的问题,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大学生依然可以找到工作,而且未来的就业质量高于普通劳动者。

  第二,提高人力资本的供给质量。重点院校应继续发挥高层次人才积累功能,非重点院校关键在于提升质量。在保障大学可持续发展、实现高端创新人才积累的基础上,国家有必要推进以下几项改革:首先,把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适当向非重点院校倾斜,让更多大学生享受优质资源,确保大学毕业生的文凭信号在劳动力市场上“不贬值”。其次,借力“高学历海归潮”,积极推进人才引进计划,提高非重点院校大学师资水平,适当提高毕业生标准,从出口端保障人才质量。最后,建立非重点院校与重点院校的联合体系,推进“双培”计划落实。

  第三,加快人力资本需求侧改革,加快产品生产和服务的供给侧改革。一方面,在淘汰产能的同时扶持和打造新兴产业,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中长期策略。淘汰产能是“破”的工作,容易进行,然而,打造新兴产业是“立”的工作,需要长期坚持。具体来看,继续推动已有优势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保障,如计算机、金融等;加快第一产业转型升级是动力,如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高科技绿色产品加工行业是吸收农林牧渔业专业大学生的“主战场”;探索和发展新产业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如推动文化产业供给端服务创新,进而让文史哲专业方向的人力资本迸发潜能。另一方面,打破劳动力市场分割依然是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要进一步简政放权,采取“缓管制,慢规定”原则,对新兴行业冲击带来的传统行业变革提供宽松的市场环境。同时还要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减少空间割裂形成的劳动力价格差异,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与劳动力价格的相关性,从而引导大学生到不发达的地区就业。

  第四,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在劳动力市场上,供给方和需求方的信息往往不对称,这需要相关部门提供更加透明的信息,减少供需双方的求职和招聘时间、成本,促进双方在就业上达成一致。同时推动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建设,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五,政府、社会和企业为就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最终还是需要求职者自己努力争取。现在有些大学生“等、靠、要”的思想严重,一些大学生和家长对工作单位存在偏见,这些都需要引导和更正。(李方)

?

2016年就业蓝皮书显示——建筑、制造类遇冷信息技术、教育行业受捧

??? 近日,麦可思研究院发布2016年就业蓝皮书。蓝皮书显示,大学生就业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创业与深造是稳定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2015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7%。其中,本科院校2015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2.2%。2015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与2014届和2013届基本持平。

  2010-2015届本科应届毕业生受雇全职工作的比例从82.6%下降为74.2%。伴随着这一下降趋势,读研与创业的比例持续上升。这表明本科毕业生的去向正在从“单一出口”(即受雇全职工作)向“多口径分流”(即“正在国内读研”+“正在港澳台及海外读研”+“自主创业”)转变。其中,毕业生留在国内继续深造的增速最为明显。

  应届毕业生创业比例上升,但毕业生三年后的创业比例更高,更多的毕业生将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再投身创业。

  解读:虽然去年与今年经济下行,但2015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基本稳定。这是因为大学毕业生的创业和深造比例上升,减少了需就业的基数。

  信息技术、教育和医疗领跑产业升级

  从吸纳毕业生的规模来看,从事“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的本科毕业生比例从2010届的8.5%上升到2015届的10.5%,在主要行业类里排到第二;毕业后成为“计算机程序员”“互联网开发师”“电子商务专员”的比例合计为5.6%,占了2015届本科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十大职业里的三席。

  教育产业升级对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需求增长。根据麦可思数据,本科毕业生就业于教育业的比例从2010届的5.2%上升为2015届的13.6%,在主要行业中居于首位,但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就业量来看,本科毕业生就业于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的比例从2010届的1.7%上升为2015届的5.7%,增长仅次于教育业。从薪资水平来看,毕业半年后就业于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的本科毕业生月收入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毕业三年后就业于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的本科毕业生月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

  解读:信息技术领跑产业升级,因此,高校管理者要加强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专业建设。教育行业尽管就业量大但收入不高,容易造成优质师资流失。这对高校管理者(尤其是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在职业期待、素养提升方面提出挑战。医疗产业需求量增长、起薪低、后劲足但释放期晚的特点,需要高校管理者注重毕业生职业发展评价,统筹规划,对医学人才的培养过程及职业晋升路径进行优化。

??? 建筑业、制造业面临挑战

  建筑业吸纳本科毕业生的规模在过去六年呈现一种倒“U”型曲线,从2010届的6.7%到2013届达到峰值10.6%,到2015届回落为8.2%。建筑装修行业也被2015届本科毕业生列为就业满意度最低的十大行业之一。

  以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例如机械五金、电子电器等,在过去6年已持续面临下行的压力。从就业质量来看,2015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最低的十大行业里,制造业占了七席。

  解读:产业升级对劳动力在知识、能力、素养方面提出新的匹配条件,也对培养过程提出新的需求。高校管理者,尤其是建筑、制造等相关专业的院校,应在实习实践、学生参与、课程创新等方面提高培养质量,满足产业升级的社会需要。

  民营企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支撑凸显

  从雇主类型来看,本科毕业生在民营企业的就业比例已超过半数。这一趋势伴随着国企与外企对毕业生需求的疲软。这反映出国企正在经历新一轮的产能调整,外资企业也受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而民营企业的灵活性呈现了其对毕业生就业支撑的持重。

  从雇主规模来看,本科毕业生在中小微企业就业的比例也达到半数。这反映出中小微企业更具活力。

  解读:决策制定者可通过直接的补助或间接的免税、租房等福利,吸引并留住毕业生到民营、中小微企业就业。高校管理者(尤其是位于地级市以下的院校)要多了解中小微民企对毕业生的需求,为中小微民企提供必要的人才储备。(任紫 漫画图表 小米绘)

?

?

?

相关链接

  一、完善落实就业创业政策,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

  二、完善精准帮扶措施,精心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

  三、调动各方力量,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

  四、加强组织领导,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推动机制

  国资委办公厅《关于做好2016年国有企业招收高校毕业生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2016年4月7日)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做好招收高校毕业生工作

  一是严把大学生就业入口关。二是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要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各类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三是采取措施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企业去工作,完善工资待遇进一步向基层倾斜的办法,健全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

  二、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继续做好新疆、青海、西藏高校毕业生招收工作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2016年5月29日)

  一、持续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二、着力抓好大学生创新创业。三、精准推送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四、抓紧做好大学生征兵工作。五、切实加强困难帮扶。六、维护高校毕业生合法权益。七、做好思想教育和宣传引导工作。

  工信部《关于支持2016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通知》(2016年6月8日)

  一、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加快发展新经济,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加快成长,推动中小企业加速转型升级,创造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工作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

  二、优化创业创新环境,为高校毕业生创业创新清障减负,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三、加强创业创新服务。

  四、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就业。

  五、积极开展中小企业与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对接服务。

  六、持续推进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七、健全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多渠道收集发布就业信息,办好各类招聘活动。

  八、加大在科技成果转化、场地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帮扶,开辟专门场地用于学生创新创业。

  工商总局《关于发挥职能作用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2016年6月17日)

  一、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扩大市场主体总量,为高校毕业生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二、针对高校毕业生创业特点,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三、发挥数据资源优势,为高校毕业生创业和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四、严厉打击扰乱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秩序的行为,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五、发挥个私协会作用,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平台。

  六、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团组织的作用,促进和帮助非公经济组织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任丽整理

  人社部《关于做好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2016年2月2日)

推荐】【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