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春在基层一线发光发热——访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侯风云 

稿件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发布日期:2018-06-28 字体大小:【】【】【
让青春在基层一线发光发热——访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侯风云

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势在必行

记者:目前,国家政策非常鼓励高校毕业生去基层就业,您认为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必要性是什么?

侯风云:近些年,我国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都创新高。2018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有820万人,就业创业工作面临复杂严峻的形势。过去,许多大学生不愿去基层和小企业工作,这样导致区域人才两极分化:一方面,在大城市里等待就业的毕业生数量日益增多;另一方面,大量基层单位、乡镇企业,特别是偏远地区人才严重匮乏,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在这种情况下,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不仅可以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还可以解决基层人才缺乏问题,可谓势在必行。

记者: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去基层就业的政策主要有哪些?

侯风云:2003年,高校扩招后的第一批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同年党中央、国务院就明确提出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

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完善工资待遇进一步向基层倾斜的办法,健全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鼓励毕业生到乡镇特别是困难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对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老工业基地县以下基层单位就业、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按规定给予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结合政府购买服务工作的推进,在基层特别是街道(乡镇)、社区(村)购买一批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优先用于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

2017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微企业就业,落实学费补偿、助学贷款代偿、资金补贴等政策,建立高校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机制。

教育部、人社部、中组部等多个部委也陆续颁布促进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多项政策。各地区也在中央精神的指引下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

大学生基层就业面临“三道坎”

记者:据您观察,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存在什么障碍和问题?

侯风云:问题主要集中在宣传、落实和观念三个方面。

首先,虽然目前鼓励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政策已经比较完备,但是宣传力度还不够,有些大学生对于去基层工作认识得不够全面深入。比如,基层就业的范畴是很广泛的,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统计范围》中指出,基层就业的范围包括:县及县以下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组织;农村建制村;城镇社区;中小企业;国家和地方服务基层项目;自主创业;部队;艰苦行业企业、事业单位。而实际上,一些大学生仅仅把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涉及的工作岗位理解为基层就业,从而限制了他们的选择。

其次,有了完备的政策还得有切实的落实。目前,有些大学生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缺乏具体的操作和实施细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基层单位也时常受制于物力、财力,没有办法对接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从而缺乏留人、用人机制。这就需要各地相关职能部门细化政策,制定具体措施。

最后,还有观念问题。传统就业观念认为高校毕业生去大城市发展、找到高薪岗位、工作体面才是上大学的目的。而大部分偏远地区或者基层岗位目前基础设施简陋、生活条件艰苦、待遇较差,很多高校毕业生在思想上和心理上无法适应。这些传统就业观念已经与现在的就业形势不相匹配。一些高校毕业生在工作选择上缺乏长远眼光,缺乏自主创业的意识,也缺乏服务基层、扎根基层的信心。这也是需要解决的观念问题。

吸引人才留下人才

记者:针对这些问题,您认为应该如何培养学生基层工作的能力?基层如何吸引人才,留下人才呢?

侯风云: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健全各种激励机制是当务之急。一是要为基层就业高校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把他们与在职在编员工同等对待,增强他们的归属感,提升基层就业高校毕业生对基层工作的热爱之情。二是完善薪酬激励手段,严格按照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落实工资补贴,建立工资补贴调整机制。三是完善工作激励机制,建立基层就业优秀高校毕业生的晋升机制,让表现优秀的高校毕业生有更多机会择业或晋升。

基层的新农村建设、土地规模化经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创业和就业机会。高校毕业生去基层就业应该具备一定的就业创业能力。因此,基层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重大突破。高校应该积极开展模拟职场、创业计划大赛等基层就业创业教育,充分挖掘成功创业典型,给予学生具体的指导。这样,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就业创业就会变得游刃有余。

同时,还应完善基层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进入与退出服务机制。当前,进入基层就业主要通过考试与面试,选拔机制相对完善,但退出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如:基层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期满后,其重新择业的问题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完善退出服务机制,让高校毕业生去基层就业没有后顾之忧,可以提高他们选择去基层就业的积极性。(李小彤)

推荐】【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