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专刊(7) 

稿件来源: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 发布日期:2015-12-24 字体大小:【】【】【

为及时了解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基本情况及推进过程中的典型经验做法,2010年底,我部下发了《关于报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情况的函》。各地积极响应,认真组织上报,目前已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61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报送了相关材料。为促进学习交流,我们将对其中的精华部分进行摘编整理,按地域分期分批编辑成工作专刊提供给大家,以作参考。

【云南省】

云南省富源县从观念入手解决劳动力准出问题

富源县是一座贫困县,文化教育基础设施落后,严重桎梏了广大农民的思想观念。针对传统的“父母在不远游”、“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等思想观念及广大干部群众对劳动力转移就业不知道、不理解、不积极的问题,富源县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宣传动员。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专栏等形式进行经常性宣传,为劳务输出营造良好氛围。二是召开劳务输出专题会议,用外出务工取得成效的典型事例教育群众,打消他们的顾虑,使“走一人富一户,要想富靠劳务”的积极观念走进百姓心中。三是把出国、出省劳务人员的生活、工作情况录制成《富源人在毛里求斯》、《富源人在广东》、《崛起的富源劳务输出业,富起来的输出人》等电视专题片,在全县有线电视播放,大力推介“外出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方”的典型。四是县、乡(镇)劳动保障部门人员带着宣传资料和劳务信息驻村入社,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面对面进行宣传交流,还经常在集市上摆摊设点,并利用初、高中生毕业之机,走进校园进行宣传。通过多形式、多途径的广泛宣传,广大群众逐步认识到劳务输出是感受外界变化、开阔自身视野、更新观念的现实课堂,是一个地方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举措,是一项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的富民产业,更是培养新型农民道德法律意识、掌握劳动技能、提高经营能力、实现成才创业的有效途径。

云南省新平县采取七项措施做好劳务输出工作

一是强化措施,落实责任,把劳务输出工作列为乡镇政府的目标责任考核,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形成“政府打造平台、劳动保障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县乡村组联动”的劳务输出格局。二是投入必要经费,加大奖励和补助力度,县政府每年按输出人数人均100元预算安排专项资金、对完成输出任务的乡镇政府给予2000元奖励、对劳务输出办公室给予2万元补助、对完成输出任务的乡镇每输出1人补助100元。三是建立完善统一的劳务输出资源库,做到资源底数清、输出去向明。四是加强用工企业考察,选择效益好、规模大,管理规范,对劳务工健康无害的企业作为输送的主要对象。五是向新平籍劳务人员较集中的地方派驻管理干部,选择带头人驻厂管理,每年春运期间在车站设立返乡接待站,收集外出务工人员基本信息,提供法律咨询、用工信息、职业培训、代订返程车票4项免费服务。六是重视外出务工子女就学协调服务,加强与输入地教育、劳动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将上学人员基本情况与输出地学校直接联系,以便校方做好相应准备,以保证外出务工子女能及时入学。七是建立劳务输出人员党(团)组织管理机构。

【陕西省】

陕西省加快农民工回乡创业示范县建设工作

2010年,陕西省各地积极围绕创建农民工回乡创业示范县的五大体系、八项标准,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强化创业服务,稳步推进农民工回乡创业示范县创建工作。为加快创建农民工回乡创业示范县工作的步伐,做好创建工作中的各项基础工作,力争在2011年完成20个省级农民工回乡创业示范县的目标任务,该县下发了《关于省级农民工回乡创业示范县报送有关报表的通知》,要求各市加强示范县基础性工作,建立农民工回乡创业统计季报制度。要求各市在开展创建农民工回乡创业示范县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同时还于11月25日召开了全省农民工回乡创业工作座谈会,总结全省农民工回乡创业示范县创建工作,进行经验交流,安排部署下一步目标任务,并组织会议代表对凤翔县农民工回乡创业示范点进行了观摩。会议还对《2011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工作要点(征求意见稿)》和《农民工回乡创业示范县验收标准(草案)》进行了讨论,安排布置全省5个县50个行政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监测工作,对统计人员进行了培训。

陕西省山阳县积极参与灾后重建 全力帮助受灾农民工就业增收

2010年,山阳县遭受了特大暴雨洪水灾害,共造成30个乡镇、258个行政村、34.17万人不同程度受灾,灾情严重的十里、高坝、莲花、王闫等10个乡镇,部分群众房倒屋塌,耕地实业冲毁,短时间无生活来源。针对这一情况,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快速反应,迅速行动,及时开展就业服务,积极帮助灾民多渠道就业,促进灾民以劳补收,加快灾后重建进程。一是制订出台了扶持受灾群众就业创业八项优惠政策,以政府办名义印发各乡镇、各有关单位贯彻执行。二是追加小额担保贷款1000万元,专项用于受灾群众尽快恢复经营,实现自主创业,稳定和扩大就业。三是开展专项就业服务活动,组织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职介机构深入重灾乡村开展宣传动员活动,引导灾民及时外出务工,并在重灾乡镇、村就近就地开展技能培训,帮助受灾群众及时实现转移就业,努力实现以劳补收。同时,邀请富士康(北京)有限公司、深圳索尼卡和田公司、比亚迪公司等举办专项招聘会,开展定向输出。通过努力,山阳县培训受灾农民工1700多人,举办现场招聘会3场,定向输出400多人,帮助5100多名受灾农民工实现了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和输出就业。

陕西省石泉县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工作长效机制

一是强化领导责任机制。在建立农民工联席会议制度的基础上,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农村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全民创业和劳务输出工作组和创业办,由县人大副主任任工作组长,县人劳局局长任创业办主任,县、乡镇、村均有组织领导机构,强化了组织领导和行政推动。二是建立经费保障和资金支持机制。把745万元资金捆绑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回乡创业、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小额担保贷款和服务体系建设等项目上,实行项目化管理,资金捆绑使用,发挥了财政资金的作用。三是建立考核激励机制。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纳入全县综合目标责任制和单项工作责任制进行双重考核,作为各乡镇各部门的“一把手”工程来抓,加大奖励力度,加强督办检查,形成了全县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有效机制,保证了各项政策落实和工作顺利推进。四是营造浓厚的农民工工作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黑板报、标语、条幅等媒体和渠道,进行深入宣传和动员,全县在国家、省、市各类报刊杂志及新闻媒体刊发转移就业、农民工工作信息、新闻稿件40余篇(件),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甘肃省】

甘肃省整合培训资源 大力开展劳务品牌项目培训

2010年,甘肃省委、省政府将整合培训资源、实施14万农民技能培训工程列为为民办的14件实事之一。为了确保这项惠民工程能够顺利实施,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农民技能培训工程实施方案》(甘政办发[2010]76号)。全省安排约1.9亿元资金(全省就业再就业资金安排10%,约0.9亿元;全省扶贫资金安排10%,约1亿元),对12万名农村“两后生”开展2至3年的职业技能学历教育培训,对2万名农民开展3个月左右的短期技能培训,短期技能培训的重点是家政服务、保安、牛肉拉面师等有关劳务品牌项目的培训。根据《实施方案》,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联合财政厅、监察厅下发了《甘肃省劳务品牌项目培训实施细则》,明确了劳务品牌项目培训机构认定、培训管理、经费保障、监督检查等内容。5月31日,在兰州举行了全省劳务品牌项目培训启动仪式,向各培训机构分解了培训任务,省劳务办与承担劳务品牌项目培训任务的26家培训机构签订了《短期技能培训项目合同书》,进一步强化了工作责任。截至9月底,已有2万名农民工参加了全省劳务品牌项目培训,占目标任务的100%,并全部进行了技能鉴定。

甘肃省陇西县组织开展进疆拾棉花工作

2010年,陇西县遭受严重旱灾,夏秋粮严重减产。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进疆拾花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安排部署,统一思想,落实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责任,把进疆拾花工作作为“以劳补农,以钱补粮”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早安排、早动手、早宣传。8月初,县里专门派了考察团赴新疆兵团农五师、农六师、农七师、农八师和南疆农一师、农二师等团场实地考察棉花情况,各乡镇并与各自合作的团场签定了4万人的拾花用工协议。回乡后,县劳务办全体职工分成三组在各乡镇走村入户进行宣传动员,讲解棉花的长势、价格等情况,深入细致地宣传培训和动员组织拾花人员。从8月28日开始至9月10日, 陇西县进疆拾花专列共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农六师、农七师、农八师及南疆农二师等各个团场输送拾花工4.2万人,到新疆进行为期两个多月的拾花工作。从总体上来看,2010年拾花人数、拾花劳务收入均好于往年,总收入达到1.65亿元,创历年新高,拾花工个人最高收入达到8000多元,人均5000多元。

甘肃省秦安县在培训组织上做到三个贴近

一是培训内容贴近市场。秦安县坚持以劳务市场为导向,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市场急需专业信息,确定培训专业,明确培训方向。针对市场对有一定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开设了电子、数控技术、机电一化中长期班,培训对象主要是初高中毕业生,累计培训3000人左右,就业率达95%。针对市场需求量大、技术要求不强的专业,开设学制20天的短期培训,培训对象主要是年龄较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教学教材使用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的“乡土”教材,累计培训2万多人,就业率达100%。二是培训基地贴近基层。结合农民居住分散、集中比较困难、培训成本较高的实际,把培训基地向基层延伸,认定了一批具有培训能力的乡镇,将培训基地设在田间地头,方便农民就近就地参加培训学习。开设了工艺制作、种植和养殖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累计培训1万多人,全部实现就近就地就业。三是培训时间贴近实际。抓住农民农忙结束和春节期间务工人员返乡的时机,把愿意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村劳动力组织起来,先由乡镇培训,后在县上集中统一培训,并对培训合格人员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再输送到县外用工单位就业。

【青海省】

青海省门源县劳务输出工作成效显著

门源县通过狠抓各项服务措施落实,全县劳务输出工作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反季输出”夯基础。部分农牧民破除“正月十五以前不出门”的传统习惯,纷纷走出家门,开展反季节务工,为全年劳务输出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2010年元旦至春节期间,全县外出务工和继续务工未返的农民工达4753人。二是“订单输出”成规模。随着近年来全县劳务经济的逐步发展壮大,“订单输出”有效地促进了劳务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西滩、泉口等乡镇通过与省外企业举办用工洽谈会,有组织、有意向地向省外食品加工、纺织品等企业输出农民工300名;东川镇通过与沿海发达地区签订务工合同,保障了1000余名农民工定向务工。三是“特色输出”拓领域。在全县外出务工的队伍中,逐渐形成了一批从事专业工种的务工队伍,实现技术型农民工定行、定点务工。四是“能人输出”提质量。依托“能人”带动输出,全县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逐年提升,有力的提高了劳务输出的质量。据统计,2010年劳务经纪人带领农民工有组织输出人数已达8895名。五是“维权输出”保收入。积极对外出务工人员开展法律维权知识培训,保证农民工宅基地、承包地、草场及子女就学等方面权益不受侵犯,为农民工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和服务,切实解决了广大农民工的后顾之忧,保证劳有所获。六是“举家输出”保长效。“十一五”期间,全县举家外出人数达1033户4135人,分别在北京、天津、新疆、上海等省市从事种植、养殖、运输、畜产品加工等工种。该县在西宁林家崖定居务工的麻莲乡包哈图村村民就有53户211人,当地人将该地区称为“门源新村”。

【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狠抓管理服务 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原州区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对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管理服务。一是通过北京、福建、广东等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站,加强与用工单位的联系协调,组织春季沿海、夏季邻省、秋季进疆“三个”大型有组织转移就业行动,扩大转移就业规模。严把“输前培训引导、输中组织管理、输后跟踪服务”三个环节。二是针对部分县区发生的“砸工地”、“吃油香”事件,及时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区农村劳动力跨省(区)转移就业教育管理工作的通知》,制定了《原州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印发了《致全区农民工的一封信》5万份,制作了《勤劳、诚信、守法》专题教育光盘200盘,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第一课的必修教材,教育和引导务工人员树立“勤劳、诚信、守法”的正确观念。三是通过在转移就业人员较多的基地建立临时党支部、成立农民工工会组织、组织定期家访、聘请宗教界人士担任信息监督员等形式,确保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工作依法依规,有序有效,健康发展。

宁夏彭阳县注重中介培育 完善市场机制

彭阳县把培育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纳入全县劳务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了《关于培育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队伍建设实施意见》。采取大力扶持,鼓励发展,加强指导的工作措施,按照“先工作、后规范”的原则,不断壮大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队伍,并经过培训颁发了《劳务经纪人资格证书》。当前,全县共发展劳务中介机构17家,培育劳务经纪(能)人480人,实现了“乡乡有中介组织,村村有经纪人”的目标。劳务中介组织和经纪(能)人共组织带领转移3.5万人。劳务中介组织和经纪能人活跃了劳动力市场,推进了劳务产业向市场化发展的步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呼图壁县明确目标任务 分解层级职责

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牧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呼图壁县研究制定了《2010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实施方案》和《呼图壁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办法和考核细则》,提出了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发展的方向、目标、工作任务、具体措施和奖惩办法等一系列要求,并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纳入全县目标管理考核,把培训、转移、创收等目标分解到各乡(镇),建立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进一步增强了各级干部抓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及转移工作的顺利开展,形成人人关心转移,人人积极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

供稿: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群体就业服务处

?

推荐】【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