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资讯|技工院校|在职培训|就业前培训|创业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校企合作

标准与教材|鉴定指导| 鉴定质量|国家题库|技能竞赛|表彰|证书查询

你现在的位置: 培训鉴定频道>资讯

世赛2金、1银、3优胜——这个基地凭啥成为奖牌摇篮? 

稿件来源:世赛中国 发布日期:2018-07-12 字体大小:【】【】【

第43届焊接项目选手曾正超在训练中

????两枚金牌(第43届世赛焊接项目金牌选手曾正超与第44届世赛焊接项目金牌选手宁显海)、一枚银牌(第41届世赛焊接项目银牌选手裴先峰)、三个优胜奖(第42届世赛焊接项目优胜奖选手王晨宇、第42届世赛建筑金属构造项目优胜奖选手庄学宇、第44届世赛建筑金属构造项目优胜奖选手卞涛),作为四届世赛焊接项目和三届世赛建筑金属构造项目的中国集训基地,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冶建研院”)无疑是奖牌摇篮。最让他们自豪的,还是这些奖牌的含金量——中国代表团在世赛的“第一枚奖牌(银牌)”“第一枚金牌”和“第一个蝉联冠军”。

????是什么让这个基地成为奖牌摇篮?为了解开这个谜团,记者走进了这个基地。

第44届建筑金属构造专家组长马德志(右一)向选手卞涛讲解竞赛试题

????基地姓“基”,基地重“基”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因此,他们认为,基地姓“基”,基地重“基”,全力加强基础建设和基础能力建设。

????在基础建设上,世赛焊接、建筑金属构造项目中国集训基地依托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冶集团”)旗下的中冶建研院设立,其具体工作由中冶建研院的焊接研究所承担。第41、42、43届基地就设立在中冶建研院本部的焊接工艺实验室。实验室始建于1956年,是中冶建研院开展焊接工艺试验研究、进行焊工上岗技术资格培训考试的主要场所。第43届世赛任务完成后,由于中冶建研院本部进行危房改造建设,第44届世赛集训基地原计划在中冶建研院位于大兴的试验研发基地重新建设,但受总体建设规划审批进度的影响,最后在中冶建研院本部临时建设了焊接基地,在中冶建研院位于通州的另一处基地临时建设了建筑金属构造主基地。为保证集训质量,焊接和建筑金属构造每届集训阶段都会按照世赛公布的关键基础设施型号采购用于最后阶段模拟训练的焊接设备和材料。

????在基础能力建设上,他们集合中冶集团的优势,配强师资力量。中冶集团职工董事林锦珍亲自指挥,带领团队独创“三级阶梯式”管理办法,从集团资金、技术支持到基地的日常运作,形成了世赛选手培养与焊接标准的改进并举的良性循环。第44届世赛焊接项目专家组组长刘景凤是该项目的“四朝元老”,从基地负责人到专家再到专家组组长,她不仅见证了基地与整个团队的成长,也为中国焊接技术走向世界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基地以中冶建研院焊接研究所为依托,技术人员的配置实力强大,相对来说,实操教师的力量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为此,中冶集团利用其下属单位的不同特点,以十九冶为主,宝冶、一冶等施工企业为辅,确保了基地实际操作指导教师具备很高的技能水平和有效工作时间。特别是自第41届世赛开始,选派十九冶的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周树春担任焊接项目教练组组长,从选手进驻基地开始,全程驻扎在基地,与选手同吃同住,亦师亦父,确保了训练效果。

第44届焊接项目选手宁显海在训练中

????历届世赛选手——裴先峰、王晨宇、曾正超与宁显海都是通过层层选拔,过五关斩六将脱颖而出的,是真正来自基层的技能精英。

????“把基础打好了,一切都好办。”他们深知基础的重要性。在前几届培养选手的基础上,他们通过总结,把科学训练制度化,编制了《焊接操作工艺规程》并不断调整优化,用于指导选手在冲刺阶段的训练。这是他们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除此之外,他们认为,基地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因此,一直致力于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各种方式,建立一支能够真正了解并熟练掌握国际大赛规则,把国际规则在中国的平台上进行融合的高水平的专家、教练团队。

第44届世赛焊接项目参赛团队在比赛场地

????独创“三级阶梯式”管理

????中冶集团自2011年承担世赛焊接项目中国集训基地以来,通过不断摸索,已基本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运行体制和机制,分别设立基地领导小组和基地集训工作小组,集训工作小组下设项目技术工作组和条件保障组。中冶集团为基地提供强有力的领导,并提供政策、人力、物力、财力支持。中冶建研院作为基地集训任务的具体承担者,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安排各相关部门为基地的日常训练提供有效服务和保证。同时,作为行业主管单位的中国工程建设焊接协会,发挥其跨行业专业协会的资源优势,为集训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和具体集训计划指导,委派资深专家担任焊接项目技术专家团队负责人,并协调各行业力量深入参与基地训练计划实施过程。基地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和合作配合要求,各方力量能够团结协作、高效工作,保障了训练计划的有效实施。

????作为四届基地的参与者,刘景凤对整个基地的运作模式谙熟于心。她告诉记者,基地已经形成了一个三层式的组织架构。其中,第一层是由集团领导牵头的领导小组,这个小组站在集团的角度,对整个基地物质和人力方面的配置进行把控和协调。第二层是基地的工作小组,包括技术专家团队与具体执行团队,负责基地集训的具体工作。其中技术团队包括人社部评聘的技术专家组约6人和基地配备的专家教练,以及为集训提供配套技术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以此保证对选手的集训计划与目标能够得到有效的贯彻和实施。第三个层面是基础保障团队,负责对整个基地的运转提供物质支持与运转服务。

????“焊接项目再次夺得金牌,给国家也给集团争得了荣誉,整个基地的工作人员付出了艰苦的努力。说明我们基地的运行和管理都很顺畅和有效。基地工作团队、技术专家组、承办单位三位一体,管理相对集中、目标明确清晰、工作配合密切,为集训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这是中冶集团职工董事林锦珍对基地工作的评价。

????“这种三级建构的模式既高效又能各负其责,也有相应的职责分工和管理制度。整个基地的工作人员都在一个体系之内,工作人员的目标非常明确,工作协调与衔接都非常顺畅。在经历了四届世赛之后,我个人从中间的位置上感受到这一组织结构的优势。”刘景凤说。

????在选手集训期间,集训基地利用中冶建研院在焊接专业领域出色的技术实力和优秀人员队伍,发挥协会广泛的会员基础优势,协调冶金、电力、石油、船舶等行业的技术专家,迅速组成了强大的专家、教练团队,为集训工作提供技术保障。

????通过组织这几届世赛的集训工作,刘景凤感觉依托企业建立集训基地这样的形式比单纯通过技校培养人才更加有效。作为承办单位的中冶建研院是建筑行业国家级的研究院,在焊接技术和焊接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始终站在国际发展的前沿,并以此指导集训工作;中冶集团可以为培训提供人、财、物的有力保障;而作为支持单位的中国工程建设焊接协会能够提供专家支持。这样三位一体的强强联手优势,保证了世赛集训工作高效、高质量运行。

第43届焊接项目专家组组长张友权(前中)向选手曾正超讲解图纸

????集训模式:从严、从高、从新

????教练周树春与选手宁显海都向记者反复提到过他们独特且井然有序的集训模式。

????回忆起集训的岁月,宁显海告诉记者:“我们有‘从严’‘从高’‘从新’的集训原则。一是‘从严’,在训练期间,节假日包括春节几乎不会放假休息,实行封闭式训练。每天早上6点起床开始体能训练,一直要到晚上10点,甚至深夜,训练包括四个模块在内的焊接技术、技巧。教练也都是严格、严谨地要求我们做好每一个细节。二是‘从高’,在训练中,所有的程序都是对接前三届世赛的高标准,训练程序也完全按照世赛的赛程进行,从第一天进入集训队,我们的训练就是在世赛的标准下开始的。三是‘从新’,无论是工具、设备,还是焊接手法、技术,基地的教练专家们一直在不断地创新、改变,总是及时地将最新、最先进的焊接技能培训内容、变化传授给我们。”

????世赛焊接项目团队在训练上,一方面是从实战出发,进行“仿真”训练,让选手从一开始就了解、熟悉竞赛的所有流程和内容;另一方面则通过竞赛磨砺,通过内部高频率的比赛和国内、国际各种大赛的锻炼,推动选手提升实力,营造竞赛氛围。

????“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基地集训期间、转角教练组与选手共同追求一种工作态度。“我们把这一态度融入到训练的全过程中,包括基地的日常宣传、管理的每个细节。”

????除此之外,科学训练也发挥了关键作用。周树春告诉记者:“迄今为止,我全程负责了焊接项目四届选手的技术指导工作。从第43届世赛开始,我与专家通过分析历届金牌得主的得分情况,明确提出各个模块允许丢分极限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按照‘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的训练原则,带领选手每天从早上8点到晚上10点进行高强度操作训练;每一次评判都不容一丝迁就,不放过一个差错;不辞辛苦,带着选手走出去,在不同环境下,通过各种方式锤炼选手。特别是我吸取第42届莱比锡失利的教训,仔细研究竞赛规则,时刻关注变化调整,将所有条文烂熟于心,并转化为选手训练时的操作要求。在指导选手完成一天的训练后,结合当天存在的问题,连夜对所有可能影响焊接质量的因素进行反复试验,不断优化焊接工艺和操作顺序。第43届世赛集训期间,当比赛指定设备运抵基地时,距离比赛仅剩最后一个多月,我支撑着手术后虚弱的身体,不断优化操作手法,固化工艺参数,逐一解决使用新设备遇到的气孔难题及成型不良等问题,确保选手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掌握新设备的特点。”

????记者了解到,为了备战44届世赛,这个基地的选手每天早晨6点从体能训练开始,到晚上10点,集训车间里面的焊花从未熄灭。最初第一模块射线探伤满分率不高、第二模块接头处理不够完美、第三模块铝合金焊接温度掌握不到位,这些难点在选手无数次的反复练习中被逐一攻克,选手在焊接技术上有了质的飞跃。

第44届建筑金属构造项目选手卞涛在集训基地训练中

????是世赛基地,更是企业顶尖技能人才输出地

????“我们的首要目标是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培养世界冠军,同时也希望通过此途径来引领技能人才培养方向,提升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这是整个团队的目标。

????通过参加世赛,刘景凤等人最大的收获就是能够总结出一些培养世界顶尖级技能人才的方法和手段,再用这些方法来引领、影响,进而提升整个行业内技能人才的水平。选手在世赛取得成绩,为企业争光,的确可喜可贺。但从整个行业与中国制造的能力提升角度来说,这一成绩的取得也是极有意义的。

????为何要从世赛集训的经验中反思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答案就在记者与第44届世赛焊接项目冠军宁显海的对话中:“从我自己的参赛经历来说,我们的技能人才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他们的特点是与企业需求的深度融合。”

????近三届世赛焊接项目选手均出自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谈到其原因,周树春提到:“要说与众不同之处,最重要的应该是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十九冶集团坚持‘企业树人,人才兴企’的人才发展理念,制定了《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大力实施人才发展‘三步走’战略。二是系统培养,夯实人才成长基础。如通过不断提升自办学校——中国十九冶集团攀枝花技师学院的办学实力,加强企业与学校的融合度,培养既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订单式’技术工人,又培养社会其他领域急需的技工群体;巩固“师带徒”技能培养法,通过结对子、拜师父、‘传帮带’等形式,在高技能人才与年轻技术工人之间形成一种亲密关系,使‘绝招’‘绝活’无缝传承。”

????通过世赛,中冶集团更加重视发挥自办学校——中国十九冶集团攀枝花技师学院的作用,把它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在学院开展了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教育。一方面,公司将学院优秀毕业生招聘为自己的员工,保证了自己拥有一大批的优秀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这其中的获奖者都是佼佼者,若是都聚集在一起,则无法发挥各自的优势,公司将这些技能人才安排在不同的项目和子公司,借此把技能人才作为种子播撒到全国各地,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

????其实,中冶集团一直非常重视技能竞赛对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指导作用。从1993年中冶集团(冶金行业)参加全国工程建设行业第一届比赛开始,至今已经参加了13届了。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技能舞台上,一代代优秀的选手得到了锻炼,而获奖选手得到的奖励和激励,让更多的人愿意参加到这个职业里来。近几年来,中冶集团也在积极争取在企业设立国家、地方技能大师工作室,利用这个工作平台,通过“传帮带”的方式打造一支技能团队,更好地发挥技能大师、高技能人才在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

第44届焊接项目教练组组长周树春指导选手

????现在,通过竞赛培养的一批优秀技能人才已经在企业的日常工作中发挥出了骨干作用,他们被派往一些重大工程上进行技术攻关。如曾正超曾长时间工作在艰苦的施工一线,再如2017年7月主动请缨前往马来西亚一线施工的王晨宇,他们共同参与中冶集团承建的我国“一带一路”的重点项目。位于南纬10、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的印度尼西亚OBI岛,常年闷热潮湿,交通闭塞,物资极度匮乏,焊接技术工人水平有限,人手也严重不足,加之项目位于已经建成的3号矿热炉生产线北侧,施工场地狭窄,这对于年轻的曾正超与王晨宇来说,每一道难题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也正因如此,他们展示的高超技能对集团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我们承办过四届世赛了,也在不断总结世赛的规则等细节。希望所总结出来的经验成果可以运用到对技能人才的培训之中。我想这些经验成果不仅仅适用于一个行业或专业,而是可以应用在其他行业和专业中,要调动整个行业的资源来培训人才。”中冶集团人力资源部原部长黄长路说。

第44届焊接项目专家组组长刘景风对压力容器进行评分

????备战喀山,他们在路上

????“世赛既是各成员展示技工教育成果的活动,也是交流技工教育的平台。通过四次参与世赛,我感受到我国采用项目集训基地的方式对于提高我国参赛选手的竞技水平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基地各项目集训工作的平台,是实现集训目标的重要保证。基地在中国组委会的领导下,按照技术专家团队的集训计划安排,为选手集训提供全方位的保障。这就需要基地领导高度重视集训工作,在设备条件、人员配置和管理授权等方面做好管理制度设计和运行机制安排,特别是为专家教练团队提供可靠的条件支持。”林锦珍说道。

????据了解,中冶集团正在积极申请,把下一届世赛的集训工作继续承办下去。他们正在筹划,将在现有基地的基础上,建设一个设施条件更加完备的实训车间。

????对于备战第45届世赛,中冶集团已经举行了集训动员会,整个世赛焊接项目的工作小组也在加快推进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与世界先进标准对接的进程,创新员工职业培训体系,不断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标杆作用,以此带动和带领更多技术工人成为新型产业工人,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尽到中央企业的国家责任,为开辟一条“外塑魅力、内强实力”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之路做出积极贡献。同时,充分发挥两届世赛冠军曾正超、宁显海的“明星”效应,培养更多的焊接技能人才,再接再厉,铸就辉煌。

????“在今后的集训基地建设中,要完善集训基地的运行机制,对选手要坚持科学训练,还要注重专家教练团队自身建设,提高技术专家团队的英语水平,既要培养出最优秀的选手参赛,又要积极参与有关技术规则和技术文件的制定,为世界技能的发展做出中国的贡献。”(文/《职业》杂志社记者 孙祺童 杨生文)

推荐】【打印】【关闭
资讯排行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