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型就业:安置去产能职工的“蓄水池” 

稿件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发布日期:2018-01-23 字体大小:【】【】【

新就业形态为去产能职工安置提供新思路

记者:全国人社工作会议指出,我国促进就业创业成效突出,去产能职工得到多渠道安置。我们目前去产能职工安置取得了哪些成果?存在哪些困境?

张成刚:当前,我国去产能职工就业安置的总体目标是“转岗不下岗、转业不失业”。围绕此目标,政府提出内部分流、转岗就业创业、内部退养、托底安置等主要分流渠道。据人社部的统计数据,2016年去产能职工安置工作基本平稳有序,共安置职工72.6万人;2017年化解钢铁、煤炭过剩产能还需要安置职工50万人左右,任务依然十分繁重。

在近几年的去产能过程中,政府不断拓宽职工分流安置的渠道,鼓励企业更多地内部分流;促进职工转岗就业创业,实施再就业帮扶行动;同时强化托底安置,对分流职工中的就业困难人员,提供一对一的就业援助。

我们调查发现,面对冗余人员,80%以上的企业选择在企业内部安置受影响职工,而非直接裁员或其他外部安置的办法。但是,目前的去产能职工安置措施也存在问题。

第一,企业内部消化为主的安置措施,对企业而言是巨大负担。因为去产能涉及职工人数众多,内部消化压力巨大。内部分流后,职工人工成本负担仍由企业承担,成为企业进一步转型升级的阻碍。

第二,创新创业活动门槛较高,无法吸纳大规模的去产能职工再就业。虽然政府和企业对双创活动给予了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但可以创业的职工一般人力资本水平较高,这样的职工在去产能职工群体中比例较低。

从职工角度看,受影响职工以40-50岁男性为主,家庭负担重,其所需要的不仅是短期以帮扶或救助为目标的岗位,还是能够帮助其创造价值的岗位。分流安置去产能职工,需要找到能帮助职工实现价值创造的新途径。随着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新就业形态的出现,为去产能职工安置提供了新的解决办法。

平台型就业模式重塑劳动力供需格局

记者:新就业形态发展现状如何?存在哪些新特征?

张成刚:最近5年间,随着人类社会步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市场交易成本急剧下降,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带动下,传统意义的“非正规就业”概念有了新的内涵:从传统意义上低技能、低报酬、就业者被迫选择的就业形态,向技能要求较高、回报较高、劳动者主动选择的新型灵活就业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以平台进行劳动力要素组织,从而形成的就业模式或工作模式。这种工作模式可以称之为平台型就业。这里所指的就业,是指一种工作模式,与是否建立雇佣关系无关,或暂时无法确定是否依然存在雇佣关系。这种就业模式呈现出雇佣关系灵活化、工作碎片化、工作安排去组织化等特征。

得益于新经济在中国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平台型就业无论发展规模、创新程度、涉及范围等都已处于世界前列。根据《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2016年,分享经济平台的就业人数约585万人,比上年增加85万人。平台型就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我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中非正规就业者供给和需求的匹配效率。

以滴滴为代表的平台成就业“减压器”

记者:平台型就业这种新就业形态,在安置去产能职工方面发挥了什么作用?

张成刚:滴滴出行是我国平台型就业的典型代表。滴滴出行平台由于工作的灵活性与低门槛,已经成为去产能地区下岗职工、停产停工企业职工重要的再就业选择。滴滴平台就业的司机中,有相当比例就来自于去产能行业。根据滴滴出行发布的《新经济,新就业———2017年滴滴出行平台就业研究报告》,从2016年6月到2017年6月,在滴滴平台获得过收入的司机或车主,总数达2108万人。在新就业人群中,来自去产能行业的职工数量为393.1万,涉及煤炭、钢铁以及煤电、水泥、化工、有色金属等其他产能过剩行业。

此前,根据人社部的测算,在去产能过程中,钢铁行业50万职工和煤炭行业130万职工的工作岗位将受到波及。截至2017年6月,已经在滴滴平台上工作的煤炭、钢铁去产能职工已经达到35.2万人,占人社部测算的180万人员的19.6%。

可以说,以平台型就业为代表的互联网新经济蓬勃发展,在改善人们生活、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塑造了新的就业模式。

政府也已经注意到,滴滴出行平台在全国范围内的快速发展,对于解决去产能职工、城市下岗失业人员等群体再就业发挥着重要作用。2016年12月,人社部联合多部委共同出台了《关于开展东北等困难地区就业援助工作的通知》,提出移动出行专项帮扶活动计划,支持滴滴公司等分享经济企业,帮助去产能中失业人员和长期停产停工企业职工。《通知》确定,自2016年12月至2017年6月,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五省为试点省份,开展移动出行专项帮扶活动试点,通过滴滴出行平台,帮扶上述城市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有意愿加入滴滴平台的失业人员和长期停产停工企业职工。

平台型就业创造工作机会未来潜力巨大

记者:在未来,像滴滴这种平台型就业形式,在吸纳去产能职工就业过程中还将发挥什么作用?

张成刚:从滴滴平台司机分布看,滴滴司机的密度反映的是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经济发展越有活力的地区,滴滴的渗透率越高。同时,从去产能职工在滴滴平台的分布情况和发展趋势来看,滴滴平台已经成为经济下行地区、去产能压力较大地区劳动力市场就业困境的“缓冲器”和“减压器”。越是煤炭、钢铁去产能任务重的地区,煤炭、钢铁行业职工加入该地区滴滴平台的比例就越高。从趋势看,2016年2月,随着煤炭、钢铁行业去产能进入实质推进阶段,煤炭、钢铁行业职工加入滴滴平台的趋势也开始加速。去产能职工在滴滴平台的分布和趋势的情况说明,短期内,滴滴平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调节地区劳动力市场就业总量的作用。

滴滴平台已经为去产能行业职工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帮助去产能职工获得相对较高的收入。在保证网约车就业低门槛的条件下,通过政府政策指引,去产能职工愿意在滴滴平台长期工作。滴滴平台,以及以滴滴平台为代表的新就业形态,可以帮助解决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升级中劳动者再就业安置的难题。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对低技能劳动者的替代,未来传统制造业可能会转移出大量劳动者。短期内,平台型就业形式可以帮助吸纳这部分劳动者。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与消费服务升级,像未来滴滴出行这种平台型就业形式,还会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对未来去产能职工就业,以及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产生的失业人员再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李小彤)

推荐】【打印】【关闭